在当前国际关系格局重构背景下发展、促进和推进中非研究的必要性与挑战

非洲当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尤其是在过去四十年间,无疑是中国在非洲的崛起——中国已成为非洲多数国家最突出且享有特权的双边伙伴。
十五年来,中国始终是非洲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总额达2956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10.5%。十五年来,中国始终稳居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4年双边贸易总额达295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8% (Aurégan, 2025; 2024; FOCAC, 2025).
中国的突破性进展伴随着大量合作协议的签署,推动了众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引发了中国移民在该地区的大规模迁徙。这解释了他们活跃于商业领域、销售各类商品的现象。随着中国全方位布局的推进,非洲各地在贸易、基础设施、文化、美学、教育和卫生等诸多领域涌现出多个合作区域。中国存在感日益显著且活跃,某些知识界人士将其称为“非洲的中国时代”(Aurégan, 2024; Mbabia & Wasssouni, 2016)实属合理。在众多领域,中国人的存在正挤压法国、英国、美国等传统强权的生存空间,这些国家对其衰落趋势颇为不满。由此催生了“打压中国”的论调——由美国新保守主义者等西方势力主导的抹黑运动。Michel Mazet指出(Wolff, 2023; 2012; Iwasaki, 2011),这恰恰印证了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战略原则。
中国在非洲的存在,或称“中非关系”(Géoconfluences,2025),也引发了各界学者对这一当代国际关系重要议题的浓厚兴趣,催生了诸多争论、争议与多元观点。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在非洲的存在及中非关系已成为当代汉学研究日益关注的议题。纵观中西方乃至非洲本土(尽管研究强度稍逊)的出版物数量、研究网络及科研项目规模,皆可印证此趋势。
无论如何,当今中非关系的规模及其引发的地缘政治与地缘战略议题,足以证明围绕该议题的学术热潮具有充分合理性——众多学科的研究者正积极投身其中。本文无意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详尽盘点(此举既繁琐又与征稿宗旨无关),但从前瞻性与功能主义视角出发,对这一现象展开反思确有必要。在当前国际关系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重构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土耳其等新兴大国积极推动建立新世界秩序,这些国家(尤其是中国)对非洲的积极行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性、地缘政治与地缘战略意义。
尽管西方和中国本土的研究日益活跃且资金充裕,非洲却并非如此。以非洲为研究对象的汉学尚处萌芽阶段,且似乎举步维艰。与其他地区一样,专门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寥寥无几。此外,研究者之间几乎不存在协同效应。迄今为止,面对那些有时会影响其未来和命运的现象,非洲国家尚未形成推动研究并将其成果应用于决策的文化。正因如此,中非研究仅限于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很少与负责处理双边及多边合作外交事务的公共机构建立联系。原则上,研究应走在外交努力的前沿,旨在帮助理解相关议题,为所有涉及中非合作及其他大国的倡议提供战略建议。
各方达成清晰共识无疑有助于规避某些合作协议中的诸多陷阱。这是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启示之一,该论坛强调亟需重新审视非洲在中非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保罗·南图利亚在非洲战略研究中心网站上的论述清晰印证了这一点:“为增强中非合作论坛的影响力,非洲国家需要制定更协调一致的对华合作战略,同时在2024年8月提升透明度、公众认知度及行动力度。” 他在2024年10月重申相同理念,指出“要克服当前中非关系的不对称性,必须建立更强有力的非洲承诺监督机制并确保其透明化,保障战略代表权,同时发挥非洲专业知识的作用”。这些以战略建议形式提出的呼吁,旨在向非洲研究界及执政者传递警示。
基于非洲国家与前殖民宗主国合作协议的历史经验——诸多多领域合作协议因前后矛盾而备受诟病——当前亟需该国汇聚专家力量,着力构建并拓展与新兴伙伴的关系。因此,在国际关系格局重构的背景下,探讨相关议题并推动中非研究的开展与本土化具有现实意义与紧迫性。
那么,为何中非研究在中国和西方国家备受关注且获得大量资金支持,而在非洲却举步维艰、难以引起重视?为何当前必须发展该领域研究并推动其本土化?对于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重要议题的非洲大陆而言,忽视此类研究、文献积累与本土化进程将带来何种风险?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旨在唤起决策者、研究者及民间社会的关注,为国际合作领域的前瞻性战略规划提供决策工具。这与《非洲研究》期刊的编辑方针相契合——该刊物不仅致力于学术研究,更致力于为战略与地缘战略目标提供知识生产平台。
2. 研究目标
2.1. 总体目标
深入分析中非研究在发展、推广和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更好地理解其对中非学术、科学和文化合作的影响。
2.2. 具体目标
SO1:研究中非研究发展背后的历史、政治和经济动态。
SO2:评估学术机构中促进和传播中非研究的策略。
SO3:识别阻碍及促进此类合作知识本土化的关键因素。
SO4:探索促进知识公平共创的跨学科创新实践。
SO5:衡量该研究对公共政策、发展及中非国际关系的实际影响。
3. 研究领域
关注该议题的研究者及学术团体可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围绕以下领域及其他相关主题提交提案:
重点1:对非洲及其他地区的中非合作及其机制研究进行批判性梳理,突出主题聚焦点。
重点2:比较中国本土与非洲本土、西方与非洲本土的中非研究,批判性地整合其研究取向与面临的挑战;
重点3:识别非洲境内中非研究中心,分析其在组织架构、学术产出及资金来源方面的定位、优势与不足,并与其他地区成果进行比较;
重点4:评估中非研究在中国、非洲及西方地区的传播、吸收与应用程度,以及研究成果与公共机构、公民社会及外交实践的衔接水平;
重点5:制定前瞻性战略与地缘战略建议,为非洲国家、中国、西方国家及其他国家、学术界和研究机构提供决策工具,以构建符合国际关系格局重构的合作模式等。
4. 参与人员
本征稿启事主要面向多元化的学术与专业群体:
- 专注非洲研究、汉学、国际关系、社会科学及发展领域的研究人员与讲师。
- 致力于开拓中非关系新知识领域的博士生与青年学者
- 参与中非学术、文化及科技合作的专家与实践者
- 从事中非教育研究政策制定的公共机构、非政府组织、智库及国际组织相关人士
- 对中非研究跨学科议题感兴趣的高级硕士或博士生
5. 时间安排
- 征稿启事发布:2025年9月28日
- 摘要提交截止:2025年10月20日
- 摘要录用通知:2025年10月31日
- 完整稿件提交:2025年11月20日
- 评审意见反馈及修改:2025年11月30日
- 修改稿提交截止:2025年12月20日
- 论文最终出版:2025年12月31日